|
||
根據統計資料,2002年底全國大米加工企業8991個,年生產能力7324萬t,年生產大米1878萬t,開工率25.65%。1998年底我國已擁有生產能力為50t/24h-1200t/24h設備的大、中、小各類面粉加工企業近千個,其中采用50t/24h以下的小型機組約4萬個。面粉全行業目前的年加工能力已達3.5億t左右,而整個行業的年加工量不到1.3億t,面粉行業的開機率已不足40%。統計數字表明:我國糧食加工能力已達飽和狀態,糧食加工廠的大規模建廠提升技術水平工作已告一段落,國內糧機制造業面臨產業整合階段。 挑戰和機遇總是共存的。近年來,國外設備和技術進入國內市場,擠壓了國內糧機制造業的生存空間,但是也促進機械制造工業開拓新市場,尋求出口,走向世界。據海關統計,2006年1一4月我國糧食加工機械及零件出口1578萬美元;畜禽飼養機械出口2274萬美元。 面對目前我國糧機行業的狀況,國內糧食加工機械制造企業應該扎實練好內功,做好產業整合工作,增加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拓展業務領域,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據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提供的一份最新資料顯示,東南亞的農業機械制造技術明顯落后,東盟許多國家農機產品仍主要靠進口,對糧食加工機械等農機需求很大;同時我國糧食加工機械制造產品具有性能質量價格比的優勢,價格低是我國糧食加工機械制造產品在東盟國家與其他國家產品竟爭的優勢。長期以來,我國的碾米機、磨粉機等中小型農業機械在東盟的一些國家銷量較大。 加入WTO以后,中國政府積極支持出口,為此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創造了有利條件。近幾年來,開展出口業務的國內糧機制造企業越來越多,出口貿易額逐年增加,在國際市場占有了一席之地。在出口貿易領域,我國糧機企業應建立堅固持久的伙伴關系,形成戰略聯盟,充分利用資源去爭取市場,在國外共同建立辦事處、售后服務等機構,降低成本,解決出口產品的售前售后服務,使我國機械制造產品出口躍上一個新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