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65%小麥磨粉機出自無錫
眾所周知,作為魚米之鄉的無錫在歷史上曾是全國四大米市之首。但鮮為人知的是,作為糧食流通的配套產業,無錫的大米、小麥等糧食加工機械制造也都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據無錫市糧食局相關人士介紹,清朝末年,無錫就是全國糧食采購、加工中心,到民國十七年間進入鼎盛時期。同時,無錫又是中國民族資本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兵船”面粉遠銷全國,米市的昌盛帶旺了米面加工機械制造業的發達,在全國領先。解放前無錫除有糧行274家、米店103家以外,還有碾米廠50家、面粉廠18家。市糧食局產業發展處處長薛欽表示,現在無錫共有糧食加工企業10多家,年總產值達五六億元,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有多家在專業領域內知名度非常高的企業,全球最大的糧食加工企業布勒總部也落戶無錫,全國生產面粉所需要的小麥磨粉機有65%都出自這里。
目標為每年“增產”50億公斤
據設計院高級工程師朱小兵介紹,實驗室建成后,將重點研究提高國產大型糧食機械的質量,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是提高稻谷的出米率和小麥的出粉率,減少糧食在加工環節的損耗。據了解,目前視米質的好壞,大米的出米率在62%-72%之間,實驗室將研究目標定位為提高稻谷出米率1%-1.5%。專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全國年大米消費量為5000億公斤,無錫為17億公斤,只要將稻谷出米率提高1%,全國每年將“增產”大米50億公斤,相當于無錫人近3年的大米消費量。
糧食消費安全將是研究重點
“食以安為先。”前不久的“大米添加劑”事件,引發了人們對大米安全的重視。研究院總工程師蔣蘊珍告訴記者,其實在大米的加工環節,加工機械的好壞對糧食品質的影響很大。如在磨粉階段,如果機器長時間連續工作,溫度達到100℃以上,就會影響面粉的食用品質,導致面粉蛋白質變性、營養成分流失。同時,如果機器設備的精度差,也容易帶來加工工藝的不穩定性,使物料殘留增加,留存在機器中容易產生霉變。另外,如果機械磨損,會使金屬元素滲入糧食內,對人體產生危害。因此,該實驗室今后將注重研究提高糧食機械裝備的質量和糧食加工的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