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主要從事大型碾米機械及成套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和安裝,主要產品為大型碾米機械及成套設備。2009年到2011年度,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48億元、1.65億元和1.99億元,分別實現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1529.32萬元、2112.14萬元和2879.83萬元。
募資項目的產能消化難題
永祥糧機計劃通過本次上市,向市場發行1100萬股A股,募集資金用于“大型大米精深加工裝備制造柔性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等三個項目,將新增日產150噸及以上大米成套碾米設備40套/年和碾米機械單機產品2700臺/年的制造能力。
公司2008年至2010年生產數量分別為3123臺,4454臺和4790臺,本次募資新增產能已相當于2010年的56%,也就是說公司本次若順利完成發行上市,將新增相當于原來一半的產能。那么這些產能未來能否被消化掉呢?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碾米機械基本能滿足目前國內稻米加工企業的設備需求,不僅滿足,而且有一部分產能不得不通過外銷來消化掉。以公司為例,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公司出口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9.75%、23.59%和26.95%。在面臨匯兌風險的壓力下,公司仍“舍近求遠”對外出口,這是否是由于公司能開發的國內市場已經飽和而采取的無奈之舉呢?記者試圖就此問題詢問公司,但未能與董秘取得聯系。
還有另一組數據:2010年全國納入統計的稻米加工企業數量由2005年的7260個增加到8519個,增幅17.34%。5年增長17.34%,那么每年的新增企業僅有1.77%,而公司僅計劃通過一次募資就使產能增加50%,這一擴張是否太快了呢?
記者了解到,公司所生產的碾米機械具有固定資產的屬性,其平均使7年才需要更新換代一次,短期內終端客戶不會對公司的產品進行重復購買。這樣緩慢的更新速度也對公司的大幅擴充產能計劃提出嚴峻挑戰。公司本次通過進入資本市場募集資金而擴充產能的做法,是否是冒險之舉呢?對于這一點,公司自己似乎也并不十分有底氣,在重大風險提示中特別提到“項目建成后能否順利擴大市場銷售,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因素。如果產品下游市場需求發生不利變動,或市場開拓措施沒有得到較好執行,新增產量可能無法如期全部實現銷售”。
成套設備只是玩“概念”?
在公司所列競爭優勢中,“完善齊全的碾米機械產品線”是一個重要“賣點”,公司表示“公司生產的碾米機械單機共有7個大類,130多個品種,產品涵蓋了從稻谷清理去石、礱谷、谷糙分離到大米碾白、拋光、分級和色選等大米初加工的全部生產工藝流程,是國內碾米機械制造行業產品最齊全的廠家之一”。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記者了解到,在大米的一系列初加工過程中,公司并非是一個全能選手。公司雖然自稱擁有“礱谷機”和“色選機”,但其中又有多少水分呢?
以色選機為例,公司的色選機大部分都從屬于同一控制人旗下的“穎特電子”購買而并非自己生產,以2011年為例,公司自產的色選機僅有53臺,而從穎特電子購買的則有112臺。且不說這已構成關聯交易,并且由此折射出公司并非自己宣稱的這般“全能”。
那么公司對外銷售的色選機其質量與性能又如何呢?市場上并不乏專業從事色選機生產的企業,不久前上市的美亞光電[-0.16% 資金 研報]便是專營色選機的龍頭。美亞光電的色選機目前已將“X射線”運用至食品檢測領域,公司的色選機又具有哪些技術優勢呢?如果產品優勢不明顯,只是單純以“成套設備”的概念又是否能贏得市場呢?
另據數據顯示,美亞光電2011年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44981.7萬元和13254.79萬元。而公司同期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僅為1.99億元和2879.83萬元。雖然公司貴為全能選手,但其營收和凈利潤還不如一個專門從事色選機生產的企業,這是否從另一方面反映出公司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