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霉變損失的糧食占總產量的5%,是每年新增糧食產量的4倍多
●發達國家糧食機械化干燥占總產量的95%,我國僅占總產量的1%
●一臺烘干機要6萬元到120萬元,我省糧食烘干機械僅有700臺左右
□本報記者 胡心潔
“辛苦忙活了240多天,不能因為連陰幾天,眼看到手的豐收成泡影吧?”5月30日,唐河縣張店鎮呂白莊村種糧大戶李洪進,抓了一把晾在院子里前天收獲的小麥,一臉無奈地對記者說。
李洪進個人流轉土地1630畝,可因為連續幾天陰雨,他只收了幾十畝就發現收回的麥子沒地方晾曬。“長在地里怕生芽,收到家里怕霉變”,有著同樣擔心的不止李洪進一人。三夏期間,記者奔波在信陽、南陽、駐馬店等小麥主產區,發現連續的陰雨天氣成了農民最大的憂慮,他們急盼糧食烘干機。
5月31日,記者就這一問題采訪了省農機局局長張開倫,他說,糧食干燥機械化,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張開倫分析說,近些年極端異常氣候多發,自然晾曬糧食的風險增大;土地規模經營日趨擴大,糧食晾曬烘干問題更加凸顯;霉變不僅造成糧食損失,還導致糧食品質下降。
目前,我省糧食烘干機械擁有量僅有700臺左右,多數應用在糧食收儲企業和農墾系統。張開倫呼吁,從有效減少糧食損失、保障糧食安全的角度來看,亟須大力發展糧食烘干機械。
據悉,今年我省將烘干機械列為農機補貼重點,列入農機補貼的烘干機產品多達95個。張開倫進一步分析說,種植糧食的比較效益本來就低,如果再增加一道烘干的生產環節,會使糧食生產的效益縮水。一臺烘干機的價格從6萬元到120萬元不等,農民自掏腰包購買感到不合算,這就需要考慮烘干設備公益性、抗災性的定位,國家應該滿足農民的熱切期盼與現實需求,加大對糧食烘干設備的補貼力度,在重點地區選擇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開展試點示范,引導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