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是我國烘干需求量最大的糧食作物,其次是油菜、玉米、小麥等。烘干作為糧食收獲后的處理過程,是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關鍵環節之一。這一環節看似微小,卻事關農民增收大計。
1 烘干機替代自然晾曬是大勢所趨
記者常在糧食收獲時節到各地基層采訪,不時會碰到農民朋友在公路上曬糧,也曾多次聽聞遇到陰雨、甚至是連續陰雨天氣導致糧食霉變,給農民帶來嚴重損失。這些情況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糧食機械化烘干環節的“短腿”現狀。
“當前,農民對糧食機械化烘干的好處認識不夠,只要收獲時節是晴天,還是更愿意晾曬。”農業部農機技術推廣總站總工程師徐振興研究員分析說,“但其實,傳統晾曬方式不僅增加了糧食的雜質,也降低了糧食品質,而且處理能力有限。以稻谷為例,比較機械烘干后和晾曬后的稻谷,前者的水分可以較精確控制,且整體較均勻,極少出現爆腰現象,加工出來的大米不僅出米率高,而且品質也更好。加之近幾年人工成本增高和晾曬場地緊張,在很多地區,糧食晾曬的成本遠超從前。從長遠看,烘干機逐步代替自然晾曬是大勢所趨。”
中國農機流通協會副秘書長張華光也很認同這種觀點。他說:“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年總產糧食5億多噸。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糧食收獲后,因為氣候原因導致來不及曬干或未達到安全水分造成霉變、發芽等損失的產量高達5%左右。而其中因霉變造成的糧食產后損失高達2100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2%,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180億到240億元。因此,應當格外重視糧食干燥的機械化發展,其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儲糧損失,是糧食豐收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事實上,近兩三年,我國烘干機行業已經出現一個新變化,即市場需求正在迅速上升。許多企業看到了這一商機,紛紛進入烘干機行業或擴大烘干機生產規模。“日本、美國糧食干燥機械化水平達95%以上,我國卻不足10%,有極大的市場潛力。”全國人大代表、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兼總經理王金富表示。正是基于這一認識,2013年1月,奇瑞重工在其大本營安徽蕪湖建立了谷物烘干機制造基地。而已在大陸經營多年、烘干機型較成熟的臺資企業上海三久機械有限公司,近兩年銷售量都在1000臺左右,年增長率達20%。此外,浙江臺州一鳴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江蘇牧羊集團有限公司、江蘇三喜機械有限公司等近幾年進入烘干機行業的企業,烘干機產品銷售年增長率也普遍高達30%左右。
2 缺乏核心技術制約產業發展
42歲的楊福兵是江蘇省儀征市馬集鎮恒華村種糧大戶,承包了230畝地。他收獲的糧食在含水率較高時就賣了,售價低了不少。他說,如果能買到好用耐用的烘干機,肯定會再包些糧田。
楊福兵的煩惱代表了時下不少種糧大戶的心聲。他們已經認識到烘干的作用,卻苦于找不到適合的烘干機械。
盡管近幾年數量迅猛增長,但總體而言,我國烘干機市場“有需求,難推廣”的狀況還廣泛存在,這是因為什么?哪些因素制約了烘干機產業的發展?
徐振興認為,首先,我國糧食烘干機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生產企業較少,尚未形成具有核心領先技術的自主品牌企業,產品產量、類型等與市場需求差距較大。其次,烘干機購買和使用成本較高,普通農戶較難承受。一臺10噸容量的烘干機價格一般在10萬元以上,烘干成本每噸在250元左右,如果沒有相應政策支持和有效運行機制,普通農戶恐怕難以接受。再次,集中烘干的運行機制還不完善。烘干機批次烘干噸位一般在10噸以上,一般農戶所產的糧食通常不夠一倉,需要和其他農戶的糧食摻在一起,但各家糧食的水分、品種、品質等不同,導致烘干很難統一控制,而糧食摻在一起后分不出原來是誰家的,有些農戶也不愿意。
目前國內共有500余家烘干設備生產企業,但烘干機市場競爭并不激烈。“因為這些企業中大多是研發、產銷、服務能力較弱的中小型企業,他們的產品多模仿日本或臺灣同類產品,缺乏核心技術是其典型特征。這也是制約我國烘干機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張華光說。
另外,客觀上,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農業生產資源及產業作業環境差異很大,導致各地對烘干機械的需求也存在很大不同,增加了企業產品研發生產的技術難度。“以水稻烘干為例,由于各地水稻品種各異,生產出來的稻谷顆粒大小、形狀、長短不一,再加上地域氣候差異,以及稻谷自身溫度、濕度各不相同,對烘干機的性能提出了很高要求,為企業研發增加了難度。”浙江臺州一鳴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余繼瑯坦言。
“烘干機企業應該在技術改進方面多下功夫,研制生產出質量更好、使用可靠、節能環保、操作簡便、經濟適用的通用機型,使一臺烘干機既能烘干稻谷,也能烘干玉米、大豆、油菜籽等,實現‘一機多用’,從而提高烘干機的使用效率,推動烘干機械化的發展。”徐振興表示。
江蘇牧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海兵則提出,下一步,烘干機企業還應致力于降低熱源成本的研究,選配稻殼、秸稈、生物質燃料等作為熱源,并在緊張的烘干季節配置24小時服務團隊,隨時為用戶排憂解難。
3 合作社等是未來烘干機市場主要增長點
伴隨著農村改革的腳步,我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突出表現在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迅速崛起,相當程度上改變了農業種植和經營模式,糧食由過去分散在單個農民手中逐步轉向集中在農業服務組織手中。而糧食相對集中貯藏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烘干,這也是近幾年烘干機市場需求快速迸發的原因所在。“所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將是未來烘干機市場無可爭議的主要增長點。”徐振興說。
前不久,農業部發布的《關于大力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意見》中,專門提出“鼓勵一部分具有實力的農機合作社流轉承包土地,開展包括糧食烘干、農產品加工等在內的‘一條龍’農機作業服務項目”。張華光認為:“這充分表明,未來烘干設備市場面臨著良好的經濟支持、價格補貼、稅收優惠等利好政策環境。”
寧波市是水稻主產省浙江擁有烘干機械最多的地區,目前全市烘干機數量達793臺,超過了不少省份全省的數量,該市推動烘干機械發展的不少經驗值得借鑒。“為滿足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的烘干需求,我市地方財政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30%的基礎上,對烘干機再累加30%補貼,并對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開展‘五統一’服務、面積1000畝以上的農機專業合作服務組織購置糧食烘干機械的,由市級財政再加5%補貼,對糧食烘干機械機房建設給予適當補助。”寧波市農機局管理處處長李季煒說,“不僅如此,我們還重點抓了以農機合作社為主的糧食烘干中心建設,目前已認定糧食烘干中心40多家,積極鼓勵農機服務組織開展大米加工和品牌銷售等。”
“將糧食在產地烘干不直接銷售,而是再加工成稻米賣給超市、食堂、餐館、飯店等,會增加更多農產品加工效益,這是今后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等得到更多種糧收益的好途徑。”徐振興很認可這種做法。
現在不光在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等省的部分合作社也開始提供糧食加工服務,幫助入社農民獲取更多收益。比如溧陽市海斌農機專業合作社就有自己的糧食加工廠。
談到國家應當如何支持烘干機械產業發展時,王金富建議,加大對烘干機械及其配套設施的購置補貼力度,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烘干機的補貼額度基礎上,適當提升對各重要農產品主產區域、機械烘干普及率低區域的烘干機購置補貼比例,將烘干機配套設備設施也列入補貼范圍。增設烘干作業補貼,解決糧食烘干經營主體的后顧之憂。支持各地行業主管部門通過演示、宣傳、培訓、服務等各種方式,推廣機械烘干技術。建立、完善農機金融支持機制,鼓勵各省市金融部門盡快出臺、完善農機貸款業務支持辦法,鼓勵經營主體購買先進、適用的糧食烘干機械等。
據農業部統計,2013年,中央和地方財政補貼購置糧食烘干機械6958臺,共使用補貼資金3.26億元,受益農戶4294戶。今年,農業部將進一步加大對糧食烘干設備的補貼力度,降低農戶的購買成本。而從我國烘干機械推廣應用現狀出發,把使用成本降下來更為關鍵。為此,農機企業應當加大研發力度,將稻殼、秸稈等轉化為低成本熱源,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也應致力于提高烘干機的使用效率,減輕農民使用烘干機的經濟負擔。
應該注意到,不光國內農機企業,不少國外企業也看到了未來中國烘干機市場的巨大商機。比如國際知名烘干機械制造商德國佩特庫斯公司正在部署進入中國市場。“國內大型農機生產企業對此應當有緊迫感,可以提前布局,通過市場良性競爭進入烘干設備市場,淘汰落后產能,盡早完成烘干設備產業升級。”張華光說。
曬糧看“天”色,苦!
烘干有機械,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