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強在題為《我國糧食烘干機現狀及發展趨勢簡析》的報告中強調,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和消費的國家,年總產糧食約6億噸。可每年因氣候潮濕,濕谷來不及曬干或未達到安全水分造成霉變、發芽等損失的糧食約占5%,相當于3000萬噸糧食。若每人每天食用1斤糧食,可供8.2萬人一年的用量。因此,發展糧食干燥技術,改變傳統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迫在眉睫。黃俊強認為,我國糧食烘干技術的發展趨勢主要分三個方面,干燥通風和就倉干燥技術相結合的干燥技術的發展、節能和生物質能源利用技術的發展以及智能化控制技術的發展。
張來林在題為《我國糧食干燥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的報告中表示,雖然我國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但糧食干燥機械化水平很低,還不足5%,而日美機械化水平普遍在95%以上。我國糧食干燥領域仍存在機械化水平低、人工短缺、大型烘干機不適合南方使用、糧食系統無法解決大批濕糧干燥等問題。未來我國糧食烘干機應向大型化和小型化、固定式和移動式發展,多種干燥形式并重、加大農機補貼力度,因地制宜的解決我國糧食干燥問題。據測算,如果機械烘干比例達到30%,還至少需要8000-10000套烘干設備,我國糧食烘干機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
武文斌在題為《糧食加工設備的國內外技術現狀及發展》的報告中明確,我國的糧食加工設備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未來我國糧食加工設備的發展方向應是提高設備的衛生水平;以創新為根本,開發新型糧食機械設備;加強基礎理論研究;開發節能降耗的加工設備,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精細化設計和制造;創新經營理念,提供更好的服務,實現共贏。
沈軍在題為《小麥制粉裝備技術發展方向及實踐》的報告中提出,隨著國家和百姓對食品安全的日趨重視,小麥制粉裝備向安全化、衛生化發展將是必然趨勢。加工企業對加工設備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需要我們研究開發出更加安全衛生的裝備及加工工藝。裝備及工程公司,需時刻把握市場及百姓的需求,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由于糧食烘干設備普遍占用空間較大,用戶在廠房建設用地審批上阻礙重重,希望國家能夠在政策上給予幫助和支持。而烘干機企業則面臨著來自技術水平、政策和市場方面的發展壓力。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和技術進步需要政府和供需雙方共同的努力。
江蘇國糧倉儲工程公司技術經理 黃俊強 |
河南工業大學教授 張來林 |
河南工業大學教授 武文斌 |
無錫中糧工程科技公司高工 沈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