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索成長
色選機是一種集光、機、電、氣等高科技成果于一體的分選設備,上世紀30年代,美國ESM公司與英國Sortex公司最先研制出米用色選機,日本和韓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繼研發成功并實現商品化。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國內一部分實力較強的糧食加工企業率先使用色選機,以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力。國內的一些糧機企業也趁機瞄準這一市場機遇,開始涉足色選機制造領域。 當時,國內糧食加工企業所引進的色選機均產自國外,主要為日本(安西和東洋)和英國(索特克斯)。但這些色選機的色選技術并不十分先進,而且所引進的設備均為國外上世紀70年代的成型產品,機型較小,無論是在控制與操作上,還是性能與效果上,都無法與現在的色選機媲美。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糧食行業飛速發展,帶動了糧機行業的迅速崛起,尤其是色選機,更是成為行業焦點。同時,國外糧機生產商也紛紛進入中國,或投資建廠,或開設辦事機構,為國內糧機廠家提供了學習和發展的契機。
李俊峰表示,由于當時國內集成電路行業發展緩慢,電路大部分采用分立元器件,研發的產品質量不高,功能簡單,而且性能不穩定,國內產品主要是半自主開發加上半學習模仿,對色選技術的了解停留在表面,僅采用普通光源、單面識別,而且無復選、功能簡單等,產品不但質量不高,而且性能也不穩定,與國外設備存在很大差距。
從2002年開始,國內少數色選機廠家在技術方面攻克了特種光源驅動的研制,高頻電磁閥的生產,藍光加強傳感器的定制,耐磨溜槽新工藝在生產上的應用,大規模集成電路、單片機和DSP的應用,以及可靠的通信協議,使得色選機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不斷加強,分選效果逐步趕上日韓水平。 技術上的進步,加上明顯的價格優勢,使得中國色選機在大米加工行業的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2004年國家實施的糧機設備購置補貼政策,促進了糧食加工企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國內色選行業的快速發展,色選機的產量更是以每年30%~40%的速度遞增。
“2005年至今,大米色選機已經成為米廠生產流水線的標準配置。尤其是在2004~2006年,國產大米色選機的性價比不斷提高,日韓機器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大幅下降,這是值得國人自豪的地方。”李俊峰表示。 創新突圍 其實從2000年開始,中國的色選機行業在大米加工產業已正式進入快速成長期,國內生產廠家越來越多,品種規格也越來越豐富,從最早的小通道機型發展成大通道機型,由原來的單選功能發展成同時選,由可見光識別發展成紅外、紫外光識別等,國產設備的市場份額也逐漸增大。
隨著廠商的增加,色選機行業市場競爭不斷加劇,迫使國內色選機廠家不得不一方面通過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著手新產品的開發和研制,開拓新領域。 2006年至今,國內色選機市場出現的品牌或制造商廠家由原來的5家增加到目前的10多家,并且大多集中在安徽合肥市。大米色選機的機型由原來的80機型,拓展到120機型、160機型、240機型、320機型,但價格卻從原來的30萬元降到目前的10萬元左右。
同時,國內色選廠家從2008年到2010年,成功開拓了新領域,如花生、黑豆、白豆、茶葉、小黃米、葡萄干、塑料(10830,-330.00,-2.96%)、脫水蔬菜、咖啡豆、白瓜子、芝麻、花椒、 枸杞子 、種子等一系列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色選技術。當這些新領域和新需求打開市場后,色選行業的發展空間也變得無限廣闊。 由于不同物料的分選需要不同的核心技術,原來用于大米色選的光電傳感器已經不能勝任新物料分選的要求,因此就有了新需求帶動新技術的創新,就有了單色線陣ccd傳感器色選機、三線陣彩色ccd傳感器色選機、兩線陣彩色ccd傳感器色選機和面陣彩色coms傳感器色選機。 但是,業內專家擔心的是,這些高速、高靈敏度的線陣CCD芯片或者面陣的COMS芯片是由國外進口,采購和應用受到很多限制,并且價格偏高,供貨周期偏長,數量也不能完全保障,這些因素制約著國內高端CCD機器的發展速度。不過在新的領域開拓后,國內色選機廠家,尤其是國內有研發實力的一線廠家根據各自掌握的核心技術,實現差異化的發展戰略,進軍不同的領域,如有的色選廠家主攻小黃米、茶葉、白瓜子;有的色選廠家主攻花生、黑豆、白豆、咖啡豆;有的廠家主攻塑料等等,對市場進行更進一步的細分。
對于未來的發展方向,專家強調,國內廠家要做的還有很多,特別是技術方面還要進行不斷的創新。比如,根據不同物料,采用高速超大規模微處理器開發出更多識別算法,解決目前行業難題;根據農副產品加工廠家大規模生產需要,研發大產量色選機;根據人性化操作,研發出操作便捷的智能型色選機;根據彩色線陣CCD芯片的發展,研發出新型機器,以進一步提高成品選凈率,適應更多雜糧的色選需求。
總之,隨著社會進步,人工成本增加,目前很多靠人工進行分選的領域,都是以后色選行業發展的方向和動力。色選行業將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而高速前進,色選機也將滲透到各行各業,惠及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