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省農委獲悉,今年吉林省加快實施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規劃、千萬畝高效節水農業灌溉工程,積極開展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糧食生產獲得特大豐收,總產量將達到650億斤以上,再創歷史最好水平。
噴灌機讓農民不再靠天吃飯
在九臺市龍嘉鎮腰圍村,以往需要車輛運輸澆灌的農田里,如今矗立著一臺臺體型龐大的指針式噴灌機,借助電子系統,它不僅能夠在田間移動噴水,還能隨時監控土壤含水量。有了這臺機器,農民們再也不用靠天吃飯了。“指針式噴灌機可以均勻地澆灌,使糧食穩產、高產。”路榮順說。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吉林省計劃用5年時間,在15個西部易旱縣(市、區),集中建設以玉米膜下滴灌為主的旱田高效節水灌溉工程1000萬畝。今年共有近200萬畝大田作物采取了先進的膜下滴灌技術,糧食平均畝產可提高約1000斤。
乾安縣開通鎮紅旗村農民劉義文算過一筆賬,以玉米為例,采用膜下滴灌技術后,每公頃保苗6.5萬株,比傳統播種增加2萬株,由于水肥和溫度條件明顯改善,玉米成熟度好、品質高、含水量低,平均每公頃產量2.5萬斤以上,比傳統耕種增產1.2萬斤,按每斤玉米0.8元計算,每公頃增收9600元。
土地流轉讓農戶賺錢沒風險
張訓安是前郭縣王府站鎮那拉嘎村農民,與土地打了幾十年交道。他家所在的前郭縣地處吉林省西部松嫩平原,位于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工程區域內,在全國產糧縣市排行榜上連續多年名列前茅。盡管如此,由于氣候干旱和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當地農業生產能力一直未得到有效釋放。
2010年11月,前郭縣和甘肅農墾集團共同啟動王府站鎮現代農業示范區項目,項目區涉及當地5個村、2.25萬畝土地。得知成立示范區消息后,張訓安馬上就與當地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將自家的一坰多地“租”給了甘肅農墾集團。
張訓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們村一坰地的承包價格是5000元左右,但甘肅農墾給的是7500元,而且糧食直補等各項優惠還發到農民手中。不管地是否干旱,我都能從農墾拿到1萬多元,而且是沒等種地時錢就到手了,不用等到秋收以后才拿到錢。我還可以倒出時間出去打工賺更多的錢。”老張笑著說。
土地流轉為吉林省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一個新探索。甘肅農墾集團總經理何宗仁說:“通過采用現代技術進行大規模、集約化、專業化耕種,可實現增產40%,節肥50%,節水60%。”
現代農業示范區不斷擴大
據了解,土地流轉前,按照正常年景,王府站鎮地區糧食產量為每公頃16000斤左右,按前3年的平均糧價,每斤濕糧價格為0.73元左右,毛收入為每公頃11680元左右,扣除種子、化肥、油費等生產成本5200元/公頃(不含勞動力和機械折舊成本),每公頃純收入6480元左右。
現代農業示范區成立后,王府站鎮現代農業生產合作社與農民簽訂的土地流轉價格為7500元/公頃,比農民自己耕種所得純利潤還多出1020元。同時,每公頃1700元的糧食直補和綜合補貼還直接發放到農民手中。
甘肅農墾集團還計劃擴大王府站鎮現代農業示范區面積,同時打算在縣內其他符合條件的地塊建設示范項目。爭取在5年時間內將示范區面積擴展到18萬畝。
農民采取多種方式賺錢增收
土地流轉后農民可以通過政府組織外出務工創業。目前在勞動力資源市場,技術工種月工資在4000元以上,普通勞動力月工資也能達到1500元左右。通過外出務工平均每人年收入至少能夠達到2萬元。
不愿外出務工的男勞動力和在家留守的婦女,政府組織他們參與手工編織、發展棚膜經濟等,每人年收入也可達到1萬元以上。
“土地租出去后,我就忙著在自家園子的大棚內種蔬菜,我算了一下,要是種蒜能出兩茬,蒜種完之后還可以種白菜和蘿卜,一年下來靠種菜就能掙6000多元,再加上土地租金和糧食直補的1萬多元,總共收入能達到兩萬元。”前郭縣王府站鎮那拉嘎村村民翟寶英說。
實現一次播種一次拿全苗
據統計,今年全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696.8萬畝,比去年增加了370萬畝。在糧食作物中,玉米、水稻“兩高”作物面積大幅增加,玉米播種面積5429.2萬畝,比去年增加308.2萬畝;水稻插秧面積1218.3萬畝,比去年增加33.4萬畝。實現了一次播種一次拿全苗。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玉米螟、農田統一滅鼠、等離子種子處理、地膜覆蓋玉米等五項重大技術推廣面積1.2億畝次,比去年增加4120萬畝次。今年吉林省糧食總產量將達到650億斤以上,再創歷史最好水平。吉林省“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吉林省糧食產量將達到700億斤,比“十一五”期間再增產100億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