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研討及現場觀摩會在四川召開。與會代表深入四川自貢、眉山仁壽等地考察了四川農業大學副校長楊文鈺主持研發并試驗示范16年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
玉米大豆既是人類的食物需要,又是畜牧業的優質飼料和工業的加工原料。我國常年需求玉米2.5億噸、大豆1.2億噸,要生產足夠的玉米大豆需要近15億畝的播種面積。玉米大豆是同季旱糧作物,我國有限的耕地資源將永遠無法滿足玉米大豆凈作用地需求。
“只有協調發展玉米和大豆生產,才能應對國際貿易新形勢下我國玉米大豆的安全,把優質蛋白牢牢端在我們自己手中。”楊文鈺表示,禾本科-豆科間套作是世界公認的典型綠色農業生產模式,不僅高效利用資源,提高土地產出率,更重要的是降低氮素面源污染的風險,環境更友好。
2002年來,四川農業大學等多家單位堅持玉米-大豆傳統間套作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形成了以“選品種、擴間距、縮株距”為核心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16年的試驗示范表明復合種植玉米產量與凈作玉米相當,多收一季大豆,1畝地能產出1.4畝地的產量,處國際領先地位。同時,研制了與之配套的播種收獲機具,在國內外率先實現了玉米大豆間套作機械化,為該技術的應用推廣創造了基本條件,連續12年列為農業部主推技術。
2016-2018年,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的支持下,四川農業大學聯合多家研究單位在我國西南、西北及黃淮海地區開展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千畝示范片與百畝示范方建設。“玉米不減產,每畝還多收100-150公斤大豆,畝增收入400-600元。”楊文鈺表示。
據楊文鈺介紹,該技術具有“高產出、可持續、機械化、低風險”四大優勢。具體而言,復合群體內光能利用率3%以上,大豆平均畝產100-150公斤。其次,提高根瘤固氮量10%左右,減少氮肥施用量4-6公斤,病蟲發生率較凈作降30%-50%,農藥施藥量降10%-15%。種管收全程機械化,解決了間套作技術應用國際瓶頸問題。提高了復合系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尤其是抗旱、抗風能力。
玉米加工機械_玉米加工設備價格_玉米加工補貼_玉米加工機械廠家_玉米加工機械價格_玉米深加工設備_玉米成套設備_玉米成套設備價格_玉米加工成套設備_環球糧機網【www.46wko0.cn】